top of page

「少」就是「多」


有時「少」就是「多」,我少一點,就可騰出空間讓別人多一點,這樣做會贏得他人的尊重,隨著他們所作出的貢獻,他們自己也獲得更多。 對合夥創業來說,坐在後座通常比駕駛座更能提供幫助。我們每個人皆以不同的方式被引導著,尤其當我們已經學會和流動和諧一致,那個流動親切地轉向每個人,給予同等的照顧,這樣的照顧給予了每個被引導、被承載的人各自不同的特別角色,人人皆為了共同的利益提供著自己的服務。 以這種方式稍微往後退一點,變得少一點,就是以個別的存在,將自己交給那遠遠超越我們的創造性心靈,任它帶領。那個心靈一個一個地指引著我們,提供我們萬事萬物匯集的途徑,它和一切萬有連結著,以無所不包的方式令一切運轉。 於是,「少」就表示臣服於這份流動,萬事萬物為這份流動服務,而我們始終臣服於之,無論它帶著我們,同時也帶著他人到底去向何處。這份遠遠超越我的流動裡有個我的位置,我在其中任「限制」顯露,對它們投降。 臣服於這份流動,外在變少了,內在卻不成比例地變多了,領頭向前的,就只有心靈。

摘錄自:再見耶穌~海寧格談成功的思維

伯特‧海寧格 著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良知是隻變色龍

在每一個不同的群體,我們有不同的標準 良知在「連結」上運作的時候, 唯一的標準是我們所屬群體的價值觀,因此,從不同群體來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屬於好幾個群體的人,在每一個群體裡所表現的也不一樣。 當社會背景改變時,良知意識就像變色龍一樣改變它的顏色,以便在新的情況裡保護我們...

 
 
 
如何讓孩子遠離不良誘惑?

歸屬感對孩子等同愛和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一旦我們擁有歸屬感,就會感覺輕鬆愉快,會有安全感。而一旦缺乏歸屬感,我們就會感覺沮喪、孤單、寂寞、壓抑,會想找機會離開,重新尋找一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他賴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讓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