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倫理思想」與「家族系統排列」之比較探討研究(三)

已更新:2023年2月27日



我們每個人現在之所以活著,全是因為父母親生下了我們,孩子從父母親那裡所收到的第一份禮物,也是最重要的一份禮物,便是「生命」本身。成長中所需要的其他任何東西,我們可以從其他人得到,或者自己可以想辦法找到,但是對於生命,只有這對父母可以給我們這個生命。除此之外,大多數孩子還虧欠父母養育之恩,所以在華人的觀念裡,為人子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應該要盡其所能地回報父母。 然而,問題就出在許多孩子孝順父母、回報父母的方式,美其名是一種孝順,但是卻不是真正的孝,是一種「愚孝」,甚至是「不孝」,從古至今皆然,就連中國春秋時代的聖人、大孝子曾參也曾犯下不孝的大錯(王玉波,1998): 有一天曾參在鋤瓜田的時候,誤傷了瓜根,他的父親大怒,抓起了大棒子打向曾參的背部,一下子就把曾參打得不省人事。過了好久才甦醒過來,就又高興地爬起來,進見父親,說:「剛在兒子得罪父親大人,讓父親大人生氣,用力教訓兒子,父親大人的身體無恙吧?」問安之後回到自己的屋裡,覺得自己很孝順,把事情處理得好,就在屋內彈琴唱歌起來。他的老師孔子聽到這件事後,非常生氣,就告訴他的弟子說:「如果曾參來,別讓他進門!」曾參自以為沒有錯,就託人打聽問是怎麼回事。孔子說:「你沒有經過舜的故事嗎?他父親需要他的時候,他總是在身邊;他父親要殺他的時候,總是找不到他。一般的體罰,他就挨著;拿大棒子打,他就逃走。所以舜的父親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也不失為大孝子。今天曾參的父親暴怒時,他不避開,卻挺著身體等著挨打,如果他父親這一棒把他打死了,那他就是有意使他父親成為不義之人,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嚴重的不孝行為呢?」 這種「不孝」或「愚孝」也就是海寧格所說的「孩子盲目的愛」----透過犧牲自己來報答父母、來拯救父母。而這也是家族系統排列常常可以看到的,當碰到這樣的個案時,家族系統排列指導員會讓個案對他/她的父親或母親說:「出於對你的愛,即使必須反抗你,我也會好好保護你給我的生命。」(Hellinger,1998)這也是符合《孝經》開宗明義所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的最基本開始。 海寧格(Hellinger,1998)在家族系統排列中常觀察到另一個「孩子盲目的愛」就是:對父母的忠誠。孩子會表現得就好像只有變得和父母相似才能夠和他們連結在一起,而不相同時就必須分開。這種對愛的無意識的想法,引起了孩子的本能慾望,想要透過「像父母一樣」來連結於他們的父母。但這種盲目的愛,甚至會使他們跟隨著父母去受苦、甚至去死,海寧格發現這些孩子心中的秘密想法就是:「我會跟隨你,即便是死去。」雖然那通常是無意識的,但是透過複製他們的父母,他們使得父母親的不幸繼續長存。 還有一個「孩子盲目的愛」就是:「我會替你們受苦,我會替你們死去。」孩子無意識地渴望平衡父母的痛苦,他們的愛如此深,以致於盲目,想藉由分擔父母的痛苦來表達關心,而且他們很難拒絕這個誘惑。儘管是出於愛的行為,他們也自己認為所做的是好的,但孩子會開始當起他們父母的父母,並且以父母最害怕的方式來生活----孩子會傷害自己。這種盲目的愛保護著他們對父母的連結,但是,孩子卻變成扮演起父母的角色,想要給予父母而非從他們那裡獲得,如此一來就顛倒了施與受的流動方向,違背了長幼的「愛的序位」,並在不知不覺中讓受苦繼續留存下去(Hellinger,1998)。 然而真正的「孝」,如同《孝經》的開宗明義與海寧格所說:孩子要將「盲目的愛」轉變為「成熟的愛」,最基本要先愛護父母親給我們的這個身體、保護這個生命;進而不違背長幼的序位、尊重父母親的命運;最後,能夠善用這個生命,好好做一些事情,來令父母感到光榮和驕傲,這也才是孝的最終目標。 結語 (Conclusion) 由上述的探討和比較,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和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似乎有許多觀點相當契和,海寧格是從「助人的觀察與經驗」歸納而來,並且將它用在助人工作上,而中國傳統思想是從「生活體驗與先哲智慧」所累積而來,雖然兩者來源不同,但是卻不約而同有相同的看法。又由於海寧格是觀察現在的家庭,也將現在的家庭情況的變化融入家族系統排列中,對於有數千年中國傳統觀念在血液裡的現代家庭而言,海寧格的家族系統排列似乎能夠與這個古老的家族靈魂共鳴。


「倫理思想」與「家族系統排列」之比較探討研究(三) 發表者 周鼎文 /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發表者

2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