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英看上去十分煩惱與糾結,眼睛一直看著前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從她口中聽到最多的詞語就是“我兒子”,她所有的煩惱也都是因為兒子。她說兒子從小學、初中、高中,都是乖寶寶。可是到了大學之後,完全變了,變得很叛逆,沉迷上網,不聽媽媽的話,常常頂撞她。現在,兒子已經28歲,已經結婚生子,惠英依舊愁苦,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好兒子。
《排列現象 一》 周老師讓惠英先選出三位代表,丈夫、自己、兒子。 有趣的是,她第一個就選了兒子的代表,然後是丈夫,她就坐下了。周老師提醒她,還需要選一位自己的代表,惠英疑惑不解地望著前方,想了會兒,才反應過來,她忘了選自己的代表。 解析:這個選擇的順序與行為,對惠英來說,很有意義。在她過去的模式中,她正是這樣,常常把自己忘了,完全聚焦在兒子身上,不是為自己而活。 《排列現象 二》 在這三個人的排列中,呈現出來的畫面是:惠英眼裡只有兒子,根本沒有看丈夫;兒子則是更多地朝向爸爸。更有意思的是,丈夫不停地向妻子背後扔小紙團。 解析:這些代表呈現出來的畫面,在向我們傳達什麼訊息呢? 丈夫向妻子扔小紙團,其實是因為他在家裡壓抑了很多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的,他是不被關注的。妻子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了兒子身上,完全忘記了丈夫。兒子呢,想要離開媽媽、靠近爸爸。 顯然,這個家中,夫妻之間是失衡的。妻子惠英希望兒子和丈夫都在她認為對的規範和標準裡生活,希望他們達到她的理想狀態。而這種失衡,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現在發生的事,其實都是過去能量的平衡,孩子是家庭的鏡子。 通常,兒子在十幾歲之前,是聽媽媽的;而在青春期之後,就會開始聽爸爸的。聽,並不是單純地耳朵去聽,而是會潛移默化地跟爸爸相像。但是,惠英並不接受丈夫的生活態度,也不允許孩子像他爸爸。然而,孩子出於對爸爸的愛,會在潛意識中越來越像爸爸,甚至是用過激的方式來表達這份忠誠與愛。 惠英用牢籠的方式來控制這個家庭,於是兒子想要呼吸,想要掙脫牢籠,就會發生抗爭。牢籠越緊,抗爭也就越大。隨之,矛盾衝突也就出來了。只有當惠英允許丈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標準,而且是被尊重的,孩子也就不需要替爸爸出氣了。當夫妻之間有了愛的流動,孩子就會越來越好。而之前,在孩子的心裡,爸爸媽媽都沒有愛了,他只有用上網的方式來填補內心那份愛的缺失與空虛。 《排列現象 三》 在排列場域中,過了一段時間,惠英開始捂著肚子,露出痛苦的表情。 “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狀況怎樣?”周老師詢問道。 惠英回答:“我爸爸、媽媽、爺爺都是八十多歲去世的。奶奶在生爸爸的時候因難產而死亡。外婆坐月子的時候因為出去找賭錢的外公受風而死。” 在加入奶奶、外婆兩位代表後,外婆慢慢走向惠英,兩人一起躺倒在地上,奶奶很悲傷地望著她們。 解析:我們可以看到,惠英與外婆、奶奶的連結,是很緊密的。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惠英控制孩子的家族動力,因為奶奶和外婆都是在孩子出生不久便死掉,原本的喜事,結果變成了喪事。惠英還停留在孕婦的本能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她的身上還背負著家族女性孕婦時的心情,她承接了奶奶和外婆對孩子的擔心與恐懼,所以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已經成年的兒子。 《引導》 周老師帶著惠英去面對自己過世的奶奶和外婆,引導她帶著愛,去把這個家未完成的悲傷、哀悼表達出來。 “奶奶,我知道你很擔心你的孩子,謝謝你把爸爸生下來。我們活得很好,你不用擔心。你死得太突然,爸爸來不及為你哀悼,連哭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我在這裡,替我們全家為你哀悼。我和你有同樣的心情,希望孩子過得好。但是奶奶,我不是你,我活下來了,我兒子28歲了。現在,我把從你那兒承擔到的恐懼、擔心、控制等等情緒,全部都交還給你。請你允許我、祝福我。”說著這番話,惠英悲傷地哭起來。 我們都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的時候,才會選擇要去克服,這樣才會有所成長。我們想要往前走,想要過得幸福,但是卻去走舊的道路,用舊的模式,那是行不通的。我們需要走新的路,用新的方式才能夠前進。 實際上,我們不是要解決某個問題或症狀,而是要瞭解它們帶來的訊息,它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從中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需要做怎樣的調整與改變?如果沒有學到,這個問題還會重複發生,這個症狀也還是會再次出現。
選自北京成長班排列個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