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家族系統排列在華人與西方家族文化應用之差異(上)

已更新:2023年3月7日


「系統排列」(Systemic Constellations)由一位偉大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生命導師──海寧格(Bert Hellinger)在德國整合發展,近二十年傳遍世界。自從我在1996年接觸到系統排列並將其引進華人世界,我觀察到華人家族與西方家族有一些差異之處,藉由此篇文章我想介紹華人家族文化與西方家庭文化幾個常見的差異,以及我在華人家族系統排列中常看到的家庭動力。 一、家和萬事興 「家和萬事興」這句俚語沒有一個華人不知道,意思是――只要家庭和諧所有事都會興旺的。但在這背後沒說的是,為了家庭的和諧,華人常會被要求壓抑情緒,忍辱負重,有時候這種和諧可能只是表面的和諧,目的就是為了讓這個家生存下來。這樣的家族文化特點的確影響了華人生存至今五千年,但同時卻也減少了每個人的獨特性,減少了個人色彩的表現,進而壓抑了創意。 然而,如果我們透過系統排列進一步探索這種維繫表面和諧的深層原因,我們就會發現華人對家族有強烈的「歸屬感」需求,就一個華人來講,一旦被逐出家門,那是對他/她最大的懲罰,也是令其感到最羞恥的事情,甚至可能會引發他的生存恐懼。因此對家族的高度忠誠,為了家庭而壓抑個人情緒,以及家人間缺乏深層的溝通,這些現象在一般華人家族比西方的家庭尤其普遍(周鼎文,2011)。 二、百善孝為先 「百善孝為先」是每位華人都熟悉的俚語,意思是所有的善事、善的品德,都是從「孝」開始。 「孝」是華人對父母的愛的方式,是一種尊敬且順從的愛,可見其中已包含了“序位”(orders)的觀念,我們可以從華人用不同的文字來表達對不同物件的愛即可看到。 比如說,不像許多西方家庭對不同家人的愛基本上都用一個字 “love”,華人家庭的孩子對父母的愛叫「孝順」,父母對孩子的愛叫「慈愛」,兄姐對弟妹是「友善的愛」,弟妹對兄姐是「恭敬的愛」。由此可見,在華人家庭文化中早已存在「愛的序位」觀念(orders of love)。 我想這也是系統排列心理學能在華人世界盛行的一大原因,因為系統排列強調「愛的序位」(Hellinger,1998)。而這也呼應了中國偉大聖人孔子在兩千年前就為華人社會的人際關係做了總結,他稱之為「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並強調這五倫是做人的根本(葉光輝,2005)。 然而有許多華人對於「愛的序位」並沒有瞭解透徹,讓這項「孝順」的優點成為了其限制,我在系統排列的課程中常觀察到以下的動力,例如: 1. 許多人結婚之後,会夾在原生家庭與現在家庭中間,尤其是男性,為了傳統的孝順觀念,可能會優先照顧自己的父母而忽略了現在的家庭,造成常見的“婆媳問題”-先生的媽媽與太太之間相處不愉快,意見不合,家中隱藏著強烈的權力鬥爭,甚至有些夫妻会因此而離婚。 2. 因為華人家庭過去太強調序位,因而失去愛的親密流動,例如七〇年代以前出生的孩子,父母和孩子間就很少有身體的接觸及擁抱,甚至“我愛你”這三個字在早些年代也難以在親子間傳達,並非彼此沒有愛,而是大部份都是在生活中默默去做,較少表達口語及肢體的爱,因此親子间容易發生誤解或認為对方不愛自己。 3. 「孝順」是華人最根本的道德核心,但是有許多人卻是用「愚孝」-犧牲自己或自己的幸福來愛父母、孝順父母,這是我在華人家庭的系統排列中常見到的例子。然而這是现代的華人對「孝順」的最大誤解,中國最重要的關於孝順的經典-「孝經」,在開宗明義即闡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即在說明孝順父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愛自己,愛自己的身心。許多華人沒有真正學懂,反而盲目地跟隨父母不幸的命運,這也是「系統排列」心理學創始人海寧格先生常說的「盲目的愛」(blind love) (Hellinger,2009)。 那麼,對於原生家庭的愛以及對現在家庭的愛該如何調適?基於上述華人家庭對「序位」及「孝」的重視,並結合了西方系統排列心理學的數萬個家庭個案的觀察洞見,許多來到我的課程的參加者找到了很好的解決之道——首先一個人要先學會愛自己,並在結婚之後優先照顧好自己成立的家,然後當父母年老時要好好照顧父母,孝順父母,就如同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所做的一樣,如果每一代都這樣做,那麼生命就能得到很好的傳承,而愛也就能一代代順利流動下去(周鼎文,2011)。


文章轉載自「中華系統排列學會」

中華系統排列學會理事長 周鼎文 著


標記:

97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