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鼎文老師提出良好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序位法則。
"序位中,一切自然發生。"
扭轉一:不要孩子給你錢,永遠做個給予者
傳統親子觀念常有用金錢衡量愛的迷思:拼命賺錢買房子留給孩子;很多父母也會覺得孩子每月拿錢回家,很有面子。過去把錢都花在栽培孩子,老後卻要伸手跟孩子拿錢,這樣的孝親觀,某程度也失了序位。周鼎文老師認為,「如果人生沒有規畫,就會變成孩子要照顧我後半輩子。如果孩子照顧時心態很自然,就很好,但是當父母要求很大,或是孩子必須勉為其難達成父母期望時,關係就容易鬧僵。」
我們常說要愛自己,其實也包括了經濟上的自由自主,不必等孩子來奉養。傳統觀念中把一切都留給孩子,是一份愛的表現,但這份愛同時也必須先回到能不能把自己日子過好。「當父母經濟獨立,尊嚴是提升的。比如說我現在有房子,我把房子租出去,有經濟收入,能好好照顧自己,孩子必須自己去賺取買房子與生活所需,這就是健康的方式。」周鼎文老師也指出,東方人對愛的表達,還不夠成熟,「我們還不是很懂得如何表達愛,變成錢是最容易,最不傷腦筋的方式。但給錢之外,那份關懷與用心有沒有建立,彼此有沒有透過關係得到更好的成長,去鍛鍊去修行?」當然周鼎文老師也提醒,如果孩子主動要給我們錢,就一定要收下來,這是肯定孩子的心意,可以激勵孩子,讓他們更有成就感。錢收下了,就拿來請大家吃飯,旅遊,都是很好的流動方式。
扭轉二:不要孩子取悅你,快樂要自己找
周鼎文老師指出,年長的人,如果每天只坐在那邊看電視,等兒孫來孝順他,陪伴他,帶他出去,就真的浪費生命了,「七十歲八十歲還是可以有夢想,也絕對可以實現,靈性也在經歷人生百態之後更能提升,甚至有覺醒開悟的可能。」這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生命力的負責,年紀越大活得越燦爛,這一切都從愛自己開始,我現在要去過我真正想要的人生了,不管從事藝術、音樂、打坐修行,做義工或去旅遊,過去人生的理想與目標,都可以在這個時候去實現,就不會對孩子不斷索取。索取,正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活,走到這裡該做什麼,所以就要你們給我。」
活出自己的樣子,形塑出有自我風格的生活模式,而不去期望孩子來取悅我們。快樂如果不是由內心產生,孩子怎樣屈意承歡,我們都不會滿足。
扭轉三:不要孩子當朋友,只做無條件的支持者
時下教養方式總說要跟孩子變成朋友,很多父母於是期望跟孩子無話不談,孩子對自己沒有秘密。這在序位上也是需要謹慎的地方,周鼎文老師認為,序位法則是自然產生,先來後到自有的順序,先來者大,所以父母要扮演的絕對不是平輩的角色,而能是為孩子畫出是非黑白的界線,一個可以模仿學習的典範。當孩子年幼,還沒有辦法判斷界線在哪裡的時候,父母才有機會幫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當孩子成年,自己懂得畫界線了,界線之內是他的自由。當親子之間沒有界線,也代表彼此都沒有自由,沒有隱私。
「在序位上來看,父母就是父母,是支持者,不是兄弟也不是朋友,當父母不是父母的角色時,功能就無法發揮。跟孩子做朋友的意思,不是無話不談,而是指一種良好的溝通與互動,但是朋友是平輩,如果真的這樣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沒大沒小。友善的關係,與變成朋友,是兩件事情。」周鼎文老師這樣說明。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支持,前台中市長胡志強,在面對女兒胡婷婷的婚姻起迭時,就表現出一個父親無條件的支持。當胡婷婷宣布要結婚,記者問胡志強覺得未來女婿怎樣,胡志強的回答是:「在我心目中,沒有人配得上我的寶貝女兒。但是女兒決定好就好;她的婚姻,必須她去經營。」一年後,胡婷婷宣布分手,記者又去問胡志強,他說,從孩子會講話開始,他們夫妻對孩子就是「尊重」與「放手」,「跟孩子講道理,尊重孩子的意見。而「放手」也是尊重的一個部分,是一體兩面,畢竟,養兒育女不是為自己,每人有自己的生命歷程。」雖然心痛,但他選擇抱著女兒一起哭,甚麼也不說,雖然胡志強心中一直暗罵那個男人……。
扭轉四:不要孩子教導你,隨時能跟上時代
年紀與成長的關係,可以是個一直一起向上的階梯,「活到老學到老」意味著我們的心態可以不斷成長,更加精進。周鼎文老師諮詢過上萬家庭,看見很多父母年長後,身心都處於停滯狀態,感到很可惜,「很多人覺得活到了這把年紀,也沒什麼進步空間了,這是錯誤的觀念!人即使到了六十七十八十甚至一百歲,都可以不斷成長,大腦越用會越靈活。年紀大了,沒有家庭與事業的負擔與累贅,反而是最好沉澱與成長的機會,是生命成長的黃金時間,我們年紀大了除了做自己,愛自己,不管是身心靈各方面都要不斷精進成長,有夢想,都應該去實現。」
我們會發現許多長輩,年紀越長心胸越來越寬大遼闊,就是因為身心靈都成長,周鼎文老師說,「生命要成長,要流動,是活在這個當下往前走,我稱它為流動法則,能讓自己往前走,把過去的事情留在過去,代表我們要多一些寬恕,寬恕過去的自己,也寬恕過去那些人,對過去的東西就讓它過去時,智會就逐漸積累出來。」
扭轉五:不要孩子照料你,健康自己負責
父母與子女之間為什麼很容易有衝突,或是愛得很辛苦,往往是因為子女無法接受父母如實的樣子,有思辨能力後,就想要改變父母,拯救或教育父母,這時就會出現矛盾與衝突,違反了序位原則。
我們不需要孩子來拯救,也不想拖累孩子,健康要自己照顧好。健康也關係尊嚴,人最怕的就是陷入無能為力,不能自主的境地,衣食住行都須要孩子照料,甚至洗澡上廁所都有困難,相信是每個人心中都不願發生的景況。對老後的生活,我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與足夠的自覺嗎?
孫越的女兒孫向瑩,分享了孫叔叔很早就做好迎接老年的打算,趁著身體健朗,腦袋清楚時,把身後事逐一交代清楚,幫子女省下日後的麻煩。他和老婆整理雜物,把照片分贈兒女,多餘物資捐贈到有需求的單位,就連身家財產都仔細規畫清楚,並當著全家人的面前一一說明白。十多年前,孫叔叔就和家人約好四處探訪安養院,他說:「養老院是給健康的人住的,我要有尊嚴安排自己的臨終。」
我們的未來可以自己決定,而不是寄望在子女身上,子女有他們的人生要過,對於安養院與專業照顧,不要存著抗拒的心,認為生病時,孩子應該盡孝照顧父母,把辛苦養大的孩子累壞,對我們的生命而言,會是一個圓滿嗎?
嬰兒出生時,父母把屎把尿的照顧,符合序位原則,父母在換尿布,幫孩子洗澡的過程中心滿意足,孩子也感受被保護的愛,兩方都會很開心。但反過來,生病的父母,成為被照顧的角色,如果孩子幫父母洗澡換尿布,父母會感到沒有尊嚴,這種心態上的難受,就是序位被違反的顯現,建議親子有機會盡早溝通這類事宜,交給專業照護的人。
周鼎文老師認為孝順可以歸類成三種階段,「養身就是給錢,吃好穿好,可是人不應只停留在這個階段;養心就是第二個階段,跟父母關係友好,關心與愛自然流動,不是一講話就吵架,或是給錢之外就疏於聞問;第三階段是養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的理想願望志向,做父母的也要去實現。就跟馬斯洛講的需求理論一樣,第一個滿足生理需求,第二是心理需求,第三就是實現。養智是實現願望,可以繼續引導父母追求夢想,有成就感的日子更開心。而怎麼影響父母?就是自己要先活出有品質的狀態。」
孩子愛父母是天性,不用要求。
當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照顧好,擁有開闊的心與尊嚴,
給予孩子尊重、支持與關懷,
孩子絕對會迫不及待想要靠近父母。
符合序位的關係裡,愛,無須索取,一切自然發生。
摘錄自:魅麗雜誌92期2015五月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