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用故事能很快地觸及無意識的層面,但是這些故事到底如何發揮效用?
引用故事的方式為何比直接給予建議來的高明有效?
海寧格: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困擾,家中的大孩童還是常會尿床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狀況父母不妨說個故事,放入相合的摹擬情境,像是把水龍頭關緊或是要修理屋頂排水溝槽的情節:
小紅帽去看外婆,要進外婆家時發現屋頂的排水溝槽滴答地漏水了。
小紅帽說:「我先來修理屋頂溝槽漏水的問題吧!」。於是小紅帽去倉庫拿了一些瀝青,搬了一張樓梯過來,順著樓梯爬上了屋頂把溝槽漏水的破洞補好,外婆家的門口也不再潮濕積水,然後小紅帽才進門去找外婆。
或是,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加入一段自編的情節:
有一天早上,有個小矮人早上起床時跟白雪公主抱怨屋頂有破洞漏水,讓他的睡床像室淹水了一這樣十分潮濕不舒服,白雪公主聽了之後馬上跟抱怨的小矮人保證,她會盡快處理這個問題。
當小矮人們外出去工作之時,白雪公主爬上了屋頂檢查,發現只是有塊屋瓦掀了起來,她把屋瓦翻好蓋平,漏水的問題就解決了。
晚上小矮人工作回來了,白天的工作讓小矮人累翻了,抱怨的小矮人也忘了問白雪公主屋頂的事情,隔天睡起也忘了問,因為一切都恢復正常,不再有滴雨漏水的問題了。
有個家長,他的女兒一直有尿床的問題,在這個爸爸說了上面的晚安故事後,女兒尿床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聽完故事之後,小女孩不再尿床了。這位父親同時注意到了一件事,在此之前,如果他在說晚安故事時,他的女兒會豎起耳朵,注意父親有沒有完全照著本來的故事内容述說,相當堅持爸爸不能自己任意穿插劇情或是改編故事內容。
可是當他自己加了這段修理屋頂漏水的情節時,他的女兒倒是沒有立刻舉旗抗議,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這段新編的故事內容。
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小孩的內在心靈跟故事述說者自然有了連結。心靈不需要一直被耳提面命接受建議,心靈會自己找到解決之道,所以小女孩藉此被激勵,作出改變更新。
當然這也需要小女孩有聽進父親說的故事,不然的話也不會產生作用的。因為父親在說故事時,完全沒有提及尿床等相關字眼,讓小女孩覺得自己尿床這件事得到尊重,也自然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用心及關愛。
小孩自己當然很清楚她尿濕睡床的問題,這也無須我們刻意對她提起,她不該尿在床上,這個道理小孩自己也懂。
如果我們直接告訴他應該怎樣作,或是指出他的問題,只會讓孩子覺得他被壓抑了。如果小孩順著父母的意思照做了,做父母的會得到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但是同時做孩子的會失去自我肯定。所以孩子必須反抗或是漠視父母的建議,這樣他才能保有自己的内在肯定。給建言只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必須逆向操作,才能捍衛保護他的内在感覺。
這種内在感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放在小孩身上自然也不例外。只有當小孩能夠感受到建言帶著濃厚愛意之時,他才會心悅誠服地照做。借用故事述說,就能達到這樣的效用,保全維護了內在知感,但同時也療癒解決問題。
摘錄自: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伯特.海寧格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