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故事的療癒力量

  • 作家相片: li orca
    li orca
  • 2024年10月9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藉用故事能很快地觸及無意識的層面,但是這些故事到底如何發揮效用?

引用故事的方式為何比直接給予建議來的高明有效?


海寧格: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困擾,家中的大孩童還是常會尿床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狀況父母不妨說個故事,放入相合的摹擬情境,像是把水龍頭關緊或是要修理屋頂排水溝槽的情節:



小紅帽去看外婆,要進外婆家時發現屋頂的排水溝槽滴答地漏水了。


小紅帽說:「我先來修理屋頂溝槽漏水的問題吧!」。於是小紅帽去倉庫拿了一些瀝青,搬了一張樓梯過來,順著樓梯爬上了屋頂把溝槽漏水的破洞補好,外婆家的門口也不再潮濕積水,然後小紅帽才進門去找外婆。


或是,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加入一段自編的情節:


有一天早上,有個小矮人早上起床時跟白雪公主抱怨屋頂有破洞漏水,讓他的睡床像室淹水了一這樣十分潮濕不舒服,白雪公主聽了之後馬上跟抱怨的小矮人保證,她會盡快處理這個問題。


當小矮人們外出去工作之時,白雪公主爬上了屋頂檢查,發現只是有塊屋瓦掀了起來,她把屋瓦翻好蓋平,漏水的問題就解決了。


晚上小矮人工作回來了,白天的工作讓小矮人累翻了,抱怨的小矮人也忘了問白雪公主屋頂的事情,隔天睡起也忘了問,因為一切都恢復正常,不再有滴雨漏水的問題了。


有個家長,他的女兒一直有尿床的問題,在這個爸爸說了上面的晚安故事後,女兒尿床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聽完故事之後,小女孩不再尿床了。這位父親同時注意到了一件事,在此之前,如果他在說晚安故事時,他的女兒會豎起耳朵,注意父親有沒有完全照著本來的故事内容述說,相當堅持爸爸不能自己任意穿插劇情或是改編故事內容。


可是當他自己加了這段修理屋頂漏水的情節時,他的女兒倒是沒有立刻舉旗抗議,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這段新編的故事內容。


從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知道,小孩的內在心靈跟故事述說者自然有了連結。心靈不需要一直被耳提面命接受建議,心靈會自己找到解決之道,所以小女孩藉此被激勵,作出改變更新。


當然這也需要小女孩有聽進父親說的故事,不然的話也不會產生作用的。因為父親在說故事時,完全沒有提及尿床等相關字眼,讓小女孩覺得自己尿床這件事得到尊重,也自然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用心及關愛。


小孩自己當然很清楚她尿濕睡床的問題,這也無須我們刻意對她提起,她不該尿在床上,這個道理小孩自己也懂。


如果我們直接告訴他應該怎樣作,或是指出他的問題,只會讓孩子覺得他被壓抑了。如果小孩順著父母的意思照做了,做父母的會得到自我肯定的成就感,但是同時做孩子的會失去自我肯定。所以孩子必須反抗或是漠視父母的建議,這樣他才能保有自己的内在肯定。給建言只會適得其反,因為孩子必須逆向操作,才能捍衛保護他的内在感覺。


這種内在感覺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放在小孩身上自然也不例外。只有當小孩能夠感受到建言帶著濃厚愛意之時,他才會心悅誠服地照做。借用故事述說,就能達到這樣的效用,保全維護了內在知感,但同時也療癒解決問題。


摘錄自:海寧格自傳訪談錄

伯特.海寧格著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傲慢的愛

當家族中的後輩試圖要為前人付出,彷彿這位後輩的地位與前人平等,甚至高過於他,而不是接受前人的給予並尊敬他時,施與受的法則就出現逆轉。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父母親從孩子身上得到他們在自己父母或是伴侶身上所無法得到的,而孩子也願意為父母親付出。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父母就變成孩子,...

 
 
 
消除癮癖的核心關鍵原來是?

子女必須跟隨父親,就像母親跟隨其丈夫 海寧格:我經常看到癮癖的模式。癮癖的出現是由於母親鄙視她的丈夫,同時更向孩子灌輸「父親一無是處」的觀念,而且讓孩子知道他們無法從父親那裡得到任何的好處,只能從母親那裡得到,孩子便會對母親做出過多的要求,這樣是有害的。 "癮"...

 
 
 
如何讓孩子遠離不良誘惑?

歸屬感對孩子等同愛和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一旦我們擁有歸屬感,就會感覺輕鬆愉快,會有安全感。而一旦缺乏歸屬感,我們就會感覺沮喪、孤單、寂寞、壓抑,會想找機會離開,重新尋找一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他賴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讓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

 
 
 

Comment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