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父母與子女】助人原型


第一種助人發生在父母和子女之間,此種助人形態於母親和孩子之間最早發生。父母給予,子女接受。父母是大的、優越的、豐盛的;孩子是小的、缺乏的、貧窮的。但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有深刻的愛緊緊相連,施與受對他們來說幾乎是沒有上限。孩子期望從父母身上取得所有的東西,父母也準備好要給予孩子他們的一切。因此,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裡,子女的期望和父母的供給必須要有次序。 不過其中的次序,只存在於子女年幼之時。孩子長大一點之後,父母要為孩子設下界限,讓孩子在有限的範圍內經驗挫折,促使他們成熟。 父母這樣做是因為對子女的愛比較少了嗎?不為孩子設下界限的父母,比較稱職嗎?還是說這樣的父母對小孩有所期望,希望他們能順利步入成年生活,更可說是比較稱職呢?許多孩子對於父母設下界限,感到相當不高興,因為他們比較想要留在原本完全依賴的狀態中。但如果父母挫折子女的期望,就能幫助子女從依賴當中成長,一步一步邁向自立。唯有如此,小孩才能成長走入成人的世界,最後終於在成人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從一個接受者,轉變為一個給予者。


摘錄自:在愛中昇華

伯特.海寧格著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良知是隻變色龍

在每一個不同的群體,我們有不同的標準 良知在「連結」上運作的時候, 唯一的標準是我們所屬群體的價值觀,因此,從不同群體來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屬於好幾個群體的人,在每一個群體裡所表現的也不一樣。 當社會背景改變時,良知意識就像變色龍一樣改變它的顏色,以便在新的情況裡保護我們...

 
 
 
如何讓孩子遠離不良誘惑?

歸屬感對孩子等同愛和幸福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一旦我們擁有歸屬感,就會感覺輕鬆愉快,會有安全感。而一旦缺乏歸屬感,我們就會感覺沮喪、孤單、寂寞、壓抑,會想找機會離開,重新尋找一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他賴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讓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

 
 
 

Commentaires


文章: Blog2 Post
bottom of page